来源:腾讯网
德国和比利时的国旗非常相似,都是由黑、红、金三色组成。不同的是德国的颜色分布是横着的,比利时是竖着的。
▲德国(左),比利时(右)国旗
(相关资料图)
同时,德国和比利时也是陆上邻国,两国国境线长达204公里。
其中,有80公里大致沿着铁路线(已废弃)分布。这样以铁路(芬邦铁路)国境线的案例在全世界比较罕见。
▲德国、比利时的国境线(红色),其中有一段将铁路作为边界
尽管两国大致将铁路作为边界,但铁路所有权归比利时,而且铁路并没有完全成为两国的国界线。更有意思的是,铁路西侧还有5个村庄属于德国。
▲德国、比利时沿着铁路(蓝色)隔开的飞地
由于比利时拥有铁路的归属权,因此德国在铁路西侧的土地被比利时切割成为了5个飞地,成为了全世界最不像飞地的“飞地”。
这里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奇怪的边界。
▲德国、比利时被老铁路(现已变成自行车道)隔开
那么,这条废旧的铁路为什么属于比利时呢?比利时和德国大致沿着铁路分布的国境线以及飞地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德国修建的铁路
芬邦铁路从1889年修建通车,途径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但从1889年到1919年,该铁路的所有权属于德国,而且铁路并不经过比利时的领土。
▲芬邦铁路(红色线)
比利时及所在的低地地区(又称尼德兰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文化和宗教争夺的重点。
其中,尼德兰地区南部的比利时,地处英、法、德、荷这几个传统欧洲大国的交汇处,被称为西欧的“十字路口”。
▲尼德兰地区,被宗教(红色线)分离
历史上,由于尼德兰的北部和东部靠近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受日耳曼文化影响较深,说日耳曼语系的荷兰语、德语。而尼德兰的南部受法兰西影响较深,说法语。
▲荷兰语、法语在尼德兰南部(比利时)交汇
在历史上,尼德兰地区曾经属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1503年-1581年),即西属尼德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占据尼德兰
由于欧洲经历了宗教改革,尼德兰北方(荷兰)转向信仰新教,成为了新教的一员。但尼德兰南方,包括比利时、卢森堡在内,依然是天主教的一员。
尼德兰南北方的宗教差异,为地区分裂埋下伏笔。
▲宗教改革后,尼德兰两个教派分离
1566年,尼德兰北方由于和西班牙统治者的宗教信仰不一致(西班牙信仰天主教),因此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的起义。
1581年,尼德兰北方脱离西班牙独立,成立了荷兰。
尼德兰南方继续被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国多国轮番统治。尼德兰的南北方开始了长期的分裂状态。
▲尼德兰南北分离,北方地区(新教为主)成立荷兰
在当时,尼德兰南方和德意志地区主要以语言为分界线。说德语的属于德意志,说荷兰语、法语的部分属于尼德兰南方。
1815年,法国拿破仑战争后,尼德兰南方(比利时)被重新划入尼德兰北方(荷兰),而尼德兰南方的卢森堡则成为半独立的大公国,其大公由荷兰(北方)国王担任,卢森堡与荷兰组成了共主邦联。
▲普鲁士(德意志)和尼德兰的边界
条约规定,若奥兰治·拿骚家族(荷兰王室)继承卢森堡大公地位,需遵守“半萨利克法”,只有家族内所有男性后裔绝嗣的情况下,才能由女性继承卢森堡的领土。
荷兰王位继承不受半萨利克法的限制,这为日后卢森堡大公国的独立提供契机。卢森堡长期以来名义上属于荷兰,实际上已经半独立的状态。
此时,德意志地区依然保持四分五裂的状态。
▲拿破仑战争后,德意志邦联地图
1830年,尼德兰南方(比利时)发动了反抗北方(荷兰)的起义。
▲比利时发动起义
1839年,在列强的干涉下,比利时的独立得到了承认。比利时第一次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出现在欧洲的版图。当时的比利时主要分布两种语言——法语和荷兰语。
▲比利时独立后,将奥伊彭·马尔默迪划给普鲁士王国(德国前身)
比利时独立之后的40年,普鲁士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战胜法国,扫除了统一的障碍。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并割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普法战争,德国占据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德国和比利时,同时以统一的国家出现在欧洲版图上。
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和比利时的边境。两国边境大致以语言族群为界。说荷兰语、法语属于比利时,说德语则属于德国。
▲德国(绿色,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比利时出现在欧洲版图
此时,欧洲正直两次工业革命交替进行之时。比利时凭借法语区丰富的铁矿资源,完成了工业化。
▲德国鲁尔区
体量更大的德国,早在完成统一之前,就凭借着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实现了工业化。
▲德国工业化
德国本土煤炭资源丰富,但却不产铁。西欧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卢森堡、德国占据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德国迫切希望能够控制阿尔萨斯、洛林和卢森堡的铁矿资源。
▲卢森堡丰富的铁矿资源
1825年,欧洲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通车。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铁路凭借运输量大、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取代了马车成为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1873年,德国决定修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连接亚琛与卢森堡大公国(当时大公是荷兰人)。这条铁路被德国人称为“芬邦铁路”。
▲德国修建的铁路(边界为现代边界,当时未经过比利时境内)
德国规划修建铁路的地区主要途经莱茵河西岸和低地地区,除了铁路在南部归卢森堡(当时的奥伊彭·马尔默迪,属于德国非比利时)之外,其余都在德国境内。
这就涉及到德国和卢森堡的谈判。
卢森堡虽然铁矿资源丰富,但其国土面积只有250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万,国土面积小,人口少,国内市场狭窄。
与之相比,德国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广阔的市场。
德国坐拥欧洲黄金水道莱茵河的中段。卢森堡可以通过铁路将其铁矿资源运往德国,通过莱茵河进出西欧。
▲莱茵河
德国和比利时(支线经过)、卢森堡的要求一拍即合。比利时和卢森堡同意了德国在其境内修筑芬邦铁路的计划。
得到了比利时、卢森堡的首肯后,德国在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利亚州修建了南北走向的芬邦铁路。1889年,长度大约300多公里的芬邦铁路建成通车。
▲德国、比利时的铁路(红色),灰色框为当时属于德国的铁路经过的地段
这条铁路由德国人出资修建,90%以上里程在德国,终点的少部分在卢森堡境内。
1890年,荷兰国王威廉三世逝世无子,卢森堡大公被远房堂弟阿道夫继承,卢森堡从此独立。
二、德比争议
芬邦铁路修建后,大批来自阿尔萨斯、洛林和卢森堡的铁矿被运往德国。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日益强大的德国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然而,因为统一较晚,德国的殖民地非常稀少。
▲德国殖民地(黑色),相比于殖民大国英法少得可怜
这就注定德国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日趋尖锐。1914年7月,因为德国和英法的矛盾难以调和,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德国海军挑衅英国海军漫画
一战初期,比利时选择了中立。比利时希望自己保持“瑞士式”的中立,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不做大国的附庸。
然而,比利时被称为西欧的“十字路口”。两大阵营都希望把比利时拉进自己的阵营。
▲比利时的位置 ,地处法德英交界处
瑞士被阿尔卑斯山环绕,平均海拔1500米,易守难攻。比利时除了南部有山地,其余几乎属于平原地区。这就注定比利时想像瑞士一样保持中立难于上青天。
▲比利时的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
德国为了尽快结束西线的对峙局面,向比利时提出了借道的要求。
对于比利时来说,站队德国极易遭到英、法的清算。比利时拒绝了德国的要求。
1914年8月3日,德国直接发动对比利时的战争。比利时在坚持了21天后战败,王室流亡海外。
▲德国入侵比利时
流亡在外的比利时王室站在了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的一边,对德宣战。
一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利告终。比利时因为站在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的一方,成为了战胜国。
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和罪魁,德国受到了相当严厉的惩罚。
德国和协约国于1919年在巴黎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全部被瓜分。
其中,德属东非的卢旺达·乌隆地划给了比利时。除此之外,德国还要承担本土1/7的领土损失,以及巨额的战争赔款。
▲《凡尔赛条约》,德国割让土地(8为奥伊彭·马尔默迪)给比利时
比利时除了获得德国的殖民地外,还从德国本土瓜分了不少利益。德国将西部的奥伊彭、马尔默迪地区,大约850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比利时。
至此,比利时获得了德语区,成为了荷兰语、法语、德语三种语言实际并立的国家。
德国割让的奥伊彭、马尔默迪地区里,就包括了由德国出资修建的芬邦铁路。这个领土变动使得芬邦铁路成为了棘手问题。
该铁路因为途经比利时的奥伊彭-马尔默迪,方便控制南方的铁矿,因此,比利时要求将芬邦铁路据为己有。
▲奥伊彭·马尔默迪的割让,使得比利时、德国的国境线延伸到芬邦铁路
德国认为铁路是德国人修建的,比利时几乎没有参与到铁路的修建。德国则坚持认定芬邦铁路及其西部的村庄都应归德国所有。
然而,此时的德国作为战败国,对于自己的土地话语权减弱,不得不服从协约国集团的安排。
1920年3月27日,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组成的边界划定委员会为了削弱德国,宣布比利时成为了芬邦铁路的拥有者。
铁路西段由德国人建立的5个站台、村庄依然归德国所有。
▲一战后大致划出的飞地
德国虽然内心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但作为战败国,对于自己的领土划分没有任何话语权。因此,德国暂时同意了战后的西部边境,德国和比利时之间的“飞地”就此产生。
殖民地和领土的丢失,以及巨额战争赔款严重伤害了德国的自尊心。民族主义、复仇情绪一直弥漫在德国的上空。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给了德国复仇的契机。1933年,纳粹上台后,全面开启了军备竞赛,以收复“失地”。
德国和比利时争议的芬邦铁路,就是纳粹收复的目标之一。1940年5月,希特勒下令进攻比利时。6月2日,德国占领了比利时。芬邦铁路重新被德国占据。
▲二战时期,德国入侵比利时
三、德国、比利时划定
二战最终以德国的失利告终。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英法美苏四个大国分区占领。形成了四个占区。
比利时作为战胜国,重新拥有了芬邦铁路。比利时和德国英占区之间暂时形成了五个飞地和反飞地的格局。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
1949年,因为美苏对抗,美占区、英占区和法占区合并为联邦德国(西德);苏占区成立了民主德国(东德)。
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西德承认了德国与比利时等西部邻国的边境。西德和比利时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战后比利时占据的德语区和铁路问题。
▲二战后,西德和比利时几乎划清界限
西德承认了比利时对于德语区的主权。比利时对于占据的土地进行调整,成立了比利时的德语社群,承认了德语的官方语言地位。比利时成为了荷兰语、法语和德语同时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比利时的德语社群(粉红)
西德和比利时达成了西部铁路问题归属的协议。芬邦铁路依然归比利时所有,铁路西侧德国人的村庄依然归德国所有,芬邦铁路作为德、比边境线。铁路西侧的德意志村庄依然归西德所有。
至此,西德和比利时大致以铁路线为边境,铁路线分割出飞地的格局确立。原本铁路正常宽度大约有10米到20米。如果不拿着放大镜仔细看,根本就看不出飞地。这也被称为最不像飞地的飞地。
▲德国、比利时的飞地分布
这5处飞地除了最北部的勒特兴被比利时北方的拉伦省包围外,其余四处均被列日省包围。五处飞地的面积均不大,最大的蒙绍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人。
20世纪50年代,西德和比利时就飞地居民进出西德、比利时达成协议。比利时对于铁路西侧的西德村庄居民进出西德、比利时不再设置限制。
20世纪60年代,比利时、西德等6国成立了欧共体。欧共体成立后,德国、比利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边境逐渐取消。两国的飞地问题几乎不存在。
▲德国(当时是西德)和比利时都是欧共体(欧盟前身)创始国
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西欧地区传统工业的衰落,这条铁路逐渐走向了衰落。到1989年,随着老工业的衰败,该铁路几乎走向了荒废。运营能力减弱。
1990年,东西两个德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承认了德国、比利时的边境。
此时的芬邦铁路的货运功能几乎停止。为此,德国和比利时政府决定将其开发为旅游项目。此后,该地的火车被开发为旅行客车,这一列旅行客车一直运行到2001年。
▲最后一列运行的列车
2001年,由于资金缺乏维护,旅行客车难以承担高成本运行而停运。
2007年12月4日起,已废弃铁路的拆除工作正式开始。到2008年,这条曾经见证德国、比利时历史争夺的铁路几近被拆除。比利时、德国在未拆除的铁路附近修建铁路博物馆,展现两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德国、比利时之间废旧的芬邦铁路
铁路被拆除后,有多家媒体曾经报道德国和比利时将通过领土交换的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飞地问题。然而,这一说法被德国、比利时双方否认。德国、比利时是欧盟的创始国,也是申根区国家。根据达成的申根协定,德国和比利时早就取消了边境管制。
即便德国、比利时有飞地存在,飞地的德国人无论进出德国本土还是比利时都畅通无阻。双方均发表声明表示,即使铁路消失了,这10-20米宽的地方,仍属于比利时。
2013年,比利时拆除了大部分铁路,将其改造成自行车道供居民和游客来此旅游、锻炼。
▲比利时、德国边境沿铁路修建的自行车道
如今,在欧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同属欧盟的德国、比利时借此发展特色旅游业。铁路边境和最不像飞地的飞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打卡。
标签: